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逐步推动工作重心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向全面小康社会平稳过渡,统筹规划和实施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镇总体发展水平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一是经济结构失衡。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值,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发展基础薄弱。二是农民增收产业基础不牢。核桃等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的局面仍未得到有效破解,农业生产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程度有待大幅提升。三是民生领域短板仍然突出。城乡管理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学校布局、行政管理和便民服务等民生事业与人民群众期待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为我省发展指出了金光大道。随着转型综改、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加速推进,以及“一带一路”、推动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实施,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十四五”时期是吕梁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市委提出的“四个吕梁”的战略定位,以及平川与山区优势互补发展新格局,为提升我镇发展能级、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我们必须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要求和市委“四三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六新”率先突破,锚定高质量发展集聚县、高水平崛起活力县、高标准保护品牌县、高品质生活宜居县“四县”目标,坚定实施八大战略,走好特色之路、创新之路、绿色之路、为民之路,确保实现转型出雏型,奋勇争先蹚出转型发展新路。
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
金色幸福中阳。坚持把贫瘠的黄土地变成富足的金土地,全面提升镇域经济总量。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发展特色农业,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银色转型中阳。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着力打造现代化城镇。
蓝色创新中阳。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以创新的氛围打造人才高地,以创新的观念促进高质量转型,以创新的举措推进高水平崛起。
绿色生态中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抓好“蓝天碧水净土增绿”四大行动,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红色文化中阳。充分挖掘和利用中阳红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红军东征在中阳、中阳在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山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的历史,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传承伟大革命精神。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按照省委“到2025年转型出雏型、2030年基本实现转型、2035年全面实现转型”的既定目标,把县委提出的“四县”目标定位贯穿转型发展全过程,推动镇域经济全面发展。
高质量发展集聚县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园区集聚”发展方向,全域旅游、现代服务等转型增长点基本形成,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业实现优质化、特色化、融合化发展。
高水平崛起活力县迈上新台阶。创新企业和创新人才不断集聚,全县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力和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品质品位明显提升。
高标准保护品牌县效应不断扩大。“金山银山”理念得到实践,绿色低碳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森林、草地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暖泉河等流域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成效明显。绿色产业体系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高品质生活宜居县基本建成。教育、医疗、住房、社保、文化等民生事业持续进步,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增强。
三、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
1、全镇大型基础工程规划建设:
加强黄河支流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黄河支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沿黄流域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除险加固等项目,加强沿黄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调蓄水工程、湿地工程等重点工程,持续改善水生态,打造集水净化、水安全、水景观于一体的流域生态景观。
大力实施暖泉河沿线综合治理和土地整理,加强青楼沟沟域治理。推动实施10公里前河隧道及公路建设、乾村--沙塘公路改线工程、暖泉河整体改造为梯级蓄水景观工程、暖泉村山地核桃主题公园、木弧台森林公园等项目。建设中阳县中西部农民公园,整合全镇新农村文化元素,集中打造依山傍水、黄土塬地、生态扶贫、文化厚重的中西部原生态农民公园。
2、“核桃小镇”建设:
万亩垣地核桃林休闲旅游农业的规划设想是在以上垣为核心的万亩垣地核桃林打造“宜居、宜游、宜采摘”的休闲农业模式,集生态旅游于一体。一是在上垣村延续原村内半地院式住房,启动全地院式农居工程,全力打造绿树掩映、独具居住特色的新农村。同时拓宽桥坡分岔路停车场工程,建设10公里园区主干道,为下一步发展旅游观光奠定基础。二是改造20公里万亩核桃园区路,并在沿途建若干处小景观,充分展示核桃经济林文化;三是在上垣村实施了采摘园区的桑树、玉和树、樱桃树、桃树等采摘树种和70余亩大红袍花椒树种植。在采摘树种挂果后,可以吸引游客来我村休闲采摘或亲子采摘,预期能给村民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四是按照县委以上垣村为中心的核桃小镇战略,对核桃林继续加强规划管护,实施全村整治,外立面改造、治污、治水,建设农家乐中心,建设儿童、成人乡村文化体验中心,让村庄掩映在林木中,以清新空气、优美环境为依托,打造优雅、恬静的美丽宜居新环境。
3、产业发展: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加紧完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尽早实现土地经营权可自由流转。产业振兴坚持市场导向,畅通市场销售渠道,政策上在终端收购价格方面给与倾斜,打好绿色生态牌,提高产品定价能力,真正调动生产者、投资者等各方产业发展参与者的积极性。
加紧建设核桃加工项目,将我镇核桃主要销售初级产品改变为主要销售加工成品,形成多产业链并行的格局(核桃壳加工成活性炭、分心木加工成中药茶、核桃皮加工成染发剂、核桃仁加工成蛋白粉等),提高核桃产品附加值。与山西振中集团合作,投资3亿元建厂,实现1亿元附加产值,带动农户收入。
大力推广渗水地膜有机绿色小米种植,认真调研总结今年小米种植的成果,用现有种植农户的大幅增收带动明年推广小米种植至1万亩,实现3千万元产值。建立绿色小米加工专业合作社,实现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产业,提供产品附加值。
试点推广油用牡丹、油菜、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作物,合理利用核桃林下土地空间。
1000万棒木耳基地建设,规划上马500栋木耳大棚,依托中部引黄工程出水口,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建成1000万棒优质木耳基地。
试点发展农户庭院经济,种植花椒、无花果、黄花菜、名贵花卉等经济作物,合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和农忙空闲时间。
发展农业托管生产等社会化服务产业,我镇已有有机肥加工厂,试点发展机械、种苗、种植、加工、销售、运输、金融服务等专业化服务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研讨建设生物燃料(乙醇)厂的可行性。
研讨建设(农业)高等职业学校的可行性。
四、五个振兴全面发展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的总要求,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1、人才振兴方面:提高乡土人才选拔标准,提高人才待遇,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
2、文化振兴方面:将村委广播喇叭做成广播台,分时段播放红色歌曲,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省、市、县等各级精神。村委和全体村民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一些唱红歌、唱山歌、秧歌、丰收节等集体的活动,把村民凝聚起来。通过文化墙等展示、宣传各方面的带头人、手工艺人、历史名人、先进典型事迹,树立榜样。整理乡村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具有深厚优秀传统基因的文化资料,并总结推广。
3、生态振兴方面: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按照“生态立镇、核桃富民”的发展战略,久久为功,做大做强经济林产业;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4、组织振兴方面:组织振兴是统揽全局的,要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弱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打开局面,富的村要靠好的党支部带领再上一层楼。
五、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农村三权分置改革,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农业生产托管服务。
完善城乡区域规划建设统筹机制,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一体化。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机制,创新行政管理模式,明确镇级管理服务责任。完善城乡管理综合执法制度,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快实现跨部门高效综合执法。
加强农网建设,确保乡村稳定供电。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建制村客运通车。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完善乡村河流综合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村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六、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加快构建系统融合、开放共治、包容协商、保障有力的高效能治理体系,全面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1、强化党对各项事业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的全面领导。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树立大抓基层导向,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和治理功能。加强对到村任职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的任职管理、考核监督。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加强基层党建,以党建带动“工青妇”工作蓬勃发展。加强政治机关、枢纽机关、服务机关、参谋机关、督办机关“五型机关”建设,围绕优质高效服务保障,持续深化各项改革,健全完善工作机制。
2、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自觉抵制“七个有之”,切实做到“五个必须”,不断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健全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支部学习制度,组织开展读书班和培训班、专题研讨、专题党课等,敦促广大党员、干部做到“一句誓言、一生作答”。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吕梁精神。充分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和红色革命遗址,开展主题党日等活动。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3、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发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持续加强年轻干部选育管用,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风气。改革干部实绩评价研判办法,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评价体系,注重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一线考察识别、锤炼使用干部,分类分层划分考核对象,实行差异化考核。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贯通运用“四种形态”,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合理容错机制,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4、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水平
强化数字政府建设,建设“智慧+”政务服务平台,用好“领导驾驶舱”。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机制,加大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建立“一站式”诉讼便民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司法服务智能化水平。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全面提升依法执政水平。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加大全面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推动政务服务向农村延伸。
5、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快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管理平台、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防范处置和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加强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快构建群防群治队伍体系。加快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弱项,健全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健全集“防、控、治、研、学、产”为一体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构建“战平结合、平战结合、依法科学、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提升处理急难险重公共卫生事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