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附 图
附图1 中阳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1:50000
附图2 中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1:50000
附 表
附图1 中阳县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
第0章 前言
0.1编制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等,确保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中阳县“十三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或减轻由于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中阳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中阳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6年-2020)》(以下简称《规划》)。
0.2编制依据
(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
(2)《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
(3)《山西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山西省人大常委会)
(4)《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实施意见》(晋政办发【2012】20号)
(5)《吕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6)《中阳县十二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7)《中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8)中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
0.3规划适用范围
本《规划》适用于中阳县全境。
0.4规划基准年和期限
《规划》基准年应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2020年。近期为2016年-2017年,中远期为2018年-2020年。
第一章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1.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1.1.1地理位置及交通
中阳县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吕梁地区中段西麓,东与汾阳市、孝义市交界,南与交口县、石楼县相连,西与柳林县接壤,北与离石区毗邻,属吕梁市所辖,地理坐标:东经110°50′00″~111°29′00″,北纬37°03′00″~37°29′00″。县境东西宽45km,南北长47km,总面积1439km2。
中阳县的交通以公路为主,除孝柳(孝义~柳林)铁路外,主要公路有:340省道(汾阳~柳林);209国道(离石~交口县大麦郊干线公路)纵贯南北;万沙公路(万年饱~沙塘);还有中阳~汾阳、中阳枝柯~孝义南阳公路,西山循环路;乡镇、村委均有简易公路相通,交通较为便利。
1.1.2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中阳县位于吕梁地区中部,东与汾阳市、孝义市交界,南与交口县、石楼县相连,西与柳林县接壤,北与离石区毗邻。北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绝大部分为山地丘陵,仅河谷两岸有少量平川,东部和南部山区群峰叠翠,以天顶山最高,海拔2100m,西部和西北部为黄土丘陵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全县现辖5镇2乡,即:宁乡镇、金罗镇、枝柯镇、武家庄镇、暖泉镇、下枣林乡、车鸣峪乡。90个行政村,429个自然村,总人口13.216万人,人口密度92人/km2。
全县现有耕地24.68万亩,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谷子、大豆、土豆等。森林覆盖面积64万亩,森林覆盖率47.3%,树种以桦、杨、松、柏为主。
中阳县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有煤、铁、铝钒土、石英、长石、石膏、锰、磁石、白云岩、云母、花岗岩等,其中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形成以煤焦为主体的,带动冶炼、建材、发电、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工业格局。名胜古迹有城东柏洼山的龙泉观,城南山中的仙明洞和城北的庞涓寨等。
“十二五”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分类指导,加快“三大突破”,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力推进精准扶贫,全面推进综改试验区建设,进一步解决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县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可喜局面。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43.5亿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7.2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7.3亿元,公共财政总收入4.2亿元。
1.1.3气候水文
中阳县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季风影响,一年内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较为温凉、湿润。总体上东、北寒凉,西、南热暖,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降雨较少,在时空分配上极不平衡。境内降雨地区差异十分明显,从东北向西北、西南递减。据中阳县气象观测站1984~2014年观测资料,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145.35mm,年最大蒸发量2618.9mm(1999),年最小蒸发量1828.5mm(1988);多年平均气温9.3℃,最高年平均气温10.5℃(1998),最低年平均气温8℃(1984);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83.99mm,年际变化明显,最大年降雨量664.8mm(2007年),最小年降雨量319.9mm(2005年),相差2倍多。日最大降雨量为136.9mm(1995年8月1日),小时最大降雨量为47.4mm(1995年8月1日4点40分),30分钟最大降雨量为34.4mm(1995年8月1日5点2分),10分钟最大降雨量为20.2mm(1995年8月1日5点12分),5分钟最大降雨量为12.3mm(1995年6月1日15点45分)。
中阳县地表水属黄河流域三川河、屈产河及留誉河水系,主要河流为南川河、暖泉河及其支流。
1.2 地质环境基本特点
1.2.1地形地貌
中阳县地处吕梁山脉中段,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全县平均相对高度1308.9m,最高点位于东南部的上顶山,海拔高程2100.7m,最低点位于暖泉镇沙塘村暖泉河中,海拔高程846m。最大相对高差1255m。
本区地貌受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层岩性的控制,本区地貌以离石大断裂为分界,东部主要为基岩高中山、中山区,西部主要为黄土丘陵区。
1.2.2地震
根据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阳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县境西部为0.05g,县境东部为0.10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均为Ⅵ度。据史料记载,中阳县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地震活动较弱,据记载只受邻区地震活动影响。
1.2.3地质构造
根据《山西省区域地质志》断块学说,中阳县所处的构造位置,东部与西部有所不同。东部为吕梁~太行断块,西部为鄂尔多斯断块(山西部分),次级主要构造单元有吕梁块隆之离石~中阳菱形复向斜、柏洼山刘家坪多字型断褶、阳泉曲汾西盆状复向斜,兴县~石楼南北向褶带之石楼暖泉褶皱束,两大构造单元以离石大断裂为界。
1.2.4地层岩性
县境内出露地层较齐全,有太古界、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和新生界新近系、第四系等,其岩性特征和分布地层说明表(表1-1)。
表1-1 地层说明表
界 | 系 | 统 | 组 | 地层代号 | 厚度(m) | 岩性描述 | 分布范围 |
新 生 界 | 第四系 | 全新统 |
| Q4 | 5~25 | 砂卵砾石层,亚砂土、亚粘土 | 主要分布于县境西部黄土丘陵区,东部河谷区及山区凹地间局部出露 |
上更新统 |
| Q3 | 65~90 | 以灰黄色亚砂土为主,其结构疏松,具大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常形成独特的黄土地貌。 | |||
中更新统 |
| Q2 | 30~117 | 棕红色亚粘土、粘土夹古土壤及钙质结核,底部夹砂砾石层 | 分布于县境西部冲沟中及冲沟两壁 | ||
下更新统 |
| Q1 | 5~20 | 灰黑、黄褐、灰绿色粘土和亚粘土夹和亚砂土夹灰黄、灰白色砂砾石和灰岩层 | |||
新近系 | 上新统 |
| N2 | 30~85 | 棕红、紫红色粘土,局部夹薄层砾岩和砾石层,底部为砾石 | ||
中生界 | 三叠系 | 中统 | 铜川组 | T2t | >20 | 肉红色中粗粒长石砂岩 |
零星分布于县境西部暖泉镇兰家庄、武家庄镇张家庄等地的黄土冲沟中 |
二马 营组 | T2er | 530 | 灰绿、黄绿、灰红色长石砂岩与紫红、灰紫色泥岩互为夹层 | ||||
下统 | 和尚 沟组 | T1h | >56 | 紫红、灰紫色中细粒长石砂岩、泥岩互层 | |||
刘家 沟组 | T1l | >140 | 浅灰紫色、浅砖红色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夹砂质页岩 | ||||
古生界 | 二叠系 | 上统 | 石千 峰组 | P2sh | 198 | 紫红色泥岩夹紫色中粒长石砂岩 | 分布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西部黄土丘陵区的黄土冲沟中及冲沟两壁 |
上石盒子组 | P2s | 296~536 | 灰绿、黄绿色砂岩、砂质页岩、砂质泥岩 | ||||
下统 | 下石盒子组 | P1x | 58~80 | 灰黄、黄绿、灰白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薄煤层 | |||
古生界 | 石炭系 | 上统 | 山西组 | C3s | 50 | 灰、灰白色中粒砂岩,灰、灰黑色页岩,夹4~5层煤 | 主要分布于尖板沟,殿则等地,其它地区零星出露 |
太原组 | C3t | 40~100 | 灰、灰白色石英砂岩、页岩、灰页,夹4~7层煤 | ||||
中统 | 本溪组 | C2b | 25 | 上部为深灰、灰黑色泥岩、砂岩夹灰岩及煤线,下部为铝土矿、粘土岩,底部为山西式铁矿 | |||
奥陶系 | 中统 | 峰峰组 | O2f | 148~137 | 灰岩、白云质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 | 分布于东部山区烧炭沟、八道军山一带,金罗镇和下枣林乡冲沟底部零星出露 | |
上马家沟组 | O2s | 158~250 | 上部为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中部为厚层灰岩、白云质豹皮灰岩;下部为灰黄色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底部夹白云岩 | ||||
下马家沟组 | O2x | 92~147 | 下部为灰、灰黄、灰白色泥灰岩、角砾状白云质泥灰岩,中部为深灰色中~厚层白云质灰岩,上部为白云质灰岩、灰岩、白云质泥灰岩 | ||||
下统 | 亮甲山组 | O1L | 29~44 | 灰、灰白色厚层白云岩、燧石白云岩 | |||
冶里组 | O1Y | 75~93 | 灰、灰黄、灰白、黄绿色白云岩、竹叶状白云岩夹薄层页岩 | ||||
寒武系 | 上统 |
| ∈3 | 86~151 | 下部为灰、深灰色泥质条带灰岩夹竹叶状灰岩、页岩,中部为竹叶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白云岩,上部以巨厚层状白云岩为主 | 县境东部山区烧炭沟、木孤台、八道军山、上顶山及闹泥一带均有分布,分布面积较大 | |
中统 |
| ∈2 | 0~204 | 浅灰、深灰色中厚至巨厚层鲕状灰岩夹少量薄层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底部为紫红色页岩夹砂岩 | |||
元古界 | 长城系 |
|
| Ch | 18~32 | 中上部为厚层夹薄层状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白色石英砂岩,中下部为砂砾岩 | 条带状分布于万年饱至车鸣峪、上顶山一带 |
太古界 | 吕梁 山群 |
|
| Ar3ll | >4690 | 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变粒岩、斜长角闪岩、变质流纹岩、石英岩、钙质千杖岩、石英片岩、绿泥片岩 | 分布于柏洼坪至陈家湾及闹泥至刘家坪一带 |
界河口群 |
|
| Ar2jh | 700 | 灰白色条带状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白色厚层大理岩、钙质云母片岩、斜长角闪岩 | 分布于张子山乡禅房及以东一带 |
1.3 地质灾害现状
1.3.1地质灾害概况
中阳县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地貌以离石大断裂为界,东部、东南部主要为基岩高中山、中山区,西部主要为黄土丘陵区;地势高低起伏变化较大,自然地理环境脆弱,自然及人为地质灾害较为发育,近年来,随着人类矿山开采、筑路、建房切坡等工程活动不断扩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加剧。
据调查统计,中阳县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3大类,其中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西部黄土丘陵区,地面塌陷集中发育于煤矿采空区。全县范围内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96处,其中崩塌55处、滑坡21处、地面塌陷20处。威胁人数3559人,财产6553.44万元。
1.3.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1)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中阳县发育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3大类,具有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崩塌、滑坡主要分布金罗镇、宁乡镇、武家庄镇、下枣林乡和暖泉镇等乡镇;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金罗镇、宁乡镇、枝柯镇、武家庄镇、下枣林乡等有煤矿分布的乡镇。
至2015年底,中阳县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96处,其中已发生的崩塌、滑坡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现仍有威胁的21处,占总数的21.88%; 崩塌、滑坡隐患55处,地面塌陷20处;自然因素造成的6处,其余90处均为人为因素造成。
中阳县地质灾害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中金罗镇36处,宁乡镇18处,下枣林乡17处,武家庄镇6处,枝柯镇6处,暖泉镇9处,车鸣峪乡4处。
这些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危害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地质灾害危害及潜在危害
至2015年底,中阳县共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96处,潜在威胁人数3359人,预测经济损失6553.44万元。
(3)地质灾害隐患规模、灾情及险情
中阳县共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96处,其规模、灾情及险情统计如下:
①规模
地质灾害隐患点规模统计:大型5处,占总数的5.21%;中型30处,占总数的31.25%;小型61处,占总数的63.54%。
②灾情分级
中阳县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21处,灾情统计结果:中型3处,占总数的14.28%;小型18处,占总数的85.72%。
③险情分级
中阳县地质灾害及隐患点险情分级:特大型1处,占总数的1.05%;大型的8处,占总数的8.33%;中型的39处,占总数的40.62%;小型的48处,占总数的50.00%。
1.4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十二五时期,中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加强管理,各基层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中阳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基本完善,规章制度不断健全
建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务、安监、气象、民政、财政及相关乡镇等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救灾提供了组织保障;层层签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制定并实施了《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制定并实施了汛期地质灾害巡查、监测、汛期值班制度和灾险速报制度,保证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预报工作有效开展。
(2)地质灾害隐患已基本查明
2013年进行全县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工作,对县域内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核查,编制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3)是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取得实效。
同县气象局签定了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合作协议,联合制定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方案,在地质灾害区划的基础上,制定了气象预报预警预报会商制度,预报签发制度,预报呈阅制度以及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流程。利用气象预报适时对全县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预报预警。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和应急联动的工作机制,提高了预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开展了地灾隐患适时巡查,对全县群测群防人员进行了地灾隐患实地巡查、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在监测预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4)是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建立并严格落实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等“三排查”制度;广泛利用电视、电台、微信、短信等传统和新兴媒体,进行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宣传;进一步完善了《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的发放,做到了一村一卡,一户一卡;每年对全县基层干部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进行防灾减灾知识系统培训,并对每个隐患村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加大了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搬迁工程,有序实施地质灾害易发区及采空塌陷地区搬迁避让工作,对邢家塔大型滑坡进行了工程治理,消除或减轻了地质灾害隐患威胁。
(5)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成果显著,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建成安置房2985套,并完成搬迁入住。
(6)宣传培训不断强化,地质灾害应急能力明显提升
每年在 “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土地日”、“世界环境日”开展科普宣传。汛期,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村、组隐患点,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提高了易发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监测人员和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每年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多种形式不同规模的演练,包括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练、“防、抢、撤”避险演练、通过演练提高了各级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及受威胁群众的避险和自救能力。
(7)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减少人为诱发地质灾害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应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十二五”期间,全市备案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达40份,有效的减轻了人为诱发地质灾害发生。
1.5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中阳县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以及目前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情况,结合有关矿产资源规划、城市建设、交通道路建设等,中阳县地质灾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趋势为:
(1)采矿活动集中区中阳县北部,县境西部,煤矿、铝土矿等开采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有明显增强的趋势,如苏村、庄上、椿树坪一带,地面塌陷明显,随着开采活动进一步加强,矿区生态环境不良,易形成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2)随着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住宅开发建设的展开,工程开挖、削坡切坡等人为工程活动将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有可能引发一些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特别是村民削坡建窑,建住宅房等,开挖山体破坏山体斜坡平衡而引发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可能有大的增强。
(3)今后灾种类型与分布时空基本上不会产生明显变化,但其发生数量、频度与危害有增强的趋势。特别是人为工程活动,如修路及建房切坡、采矿、土地开发已形成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极易对人民生命及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1.6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1.6.1分区原则
依据《吕梁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山西省中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成果,结合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危害程度等,将中阳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3个大区。其中高易发区又分为6个亚区,中易发区3个亚区、低易发区3个亚区。各分区、亚区空间分布详见图1-1。
1.6.2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
①地面塌陷、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1)
主要分布于县境中北部,涉及金罗镇及宁乡镇,面积142.81 km2。
地貌属黄土丘陵区,本区煤炭资源丰富,采煤活动强烈,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育,另外还发育有崩塌、不稳定斜坡。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50处,以矿山开采、修路切坡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主,隐患点稳定性差,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道路交通。
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2)
主要分布于县境西部,涉及下枣林乡、武家庄镇,面积119.15km2。
地貌属梁状黄土丘陵区,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地面塌陷、滑坡。现有地质灾害隐患20处,以矿山开采、建房、修路切坡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主,隐患点稳定性差,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道路交通。
③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3)
主要分布于县境西南部的武家庄镇,面积21.59km2。
地貌属黄土丘陵区,地质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为主,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处,为暖泉煤业有限公司采煤引起地面塌陷,隐患点稳定性差,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④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4)
主要分布于县境西南部的暖泉镇,面积132.87km2。
地貌属梁状黄土丘陵区,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为主,现有地质灾害隐患9处,以修路切坡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主,隐患点稳定性差,严重威胁道路交通。
⑤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5)
主要分布于县境东部的枝柯镇,面积29.82 km2。
地貌属中山区,地质灾害类型为地面塌陷、崩塌、滑坡为主,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处,以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主,隐患点稳定性差,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⑥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A6)
主要分布于县境最南端车名峪乡开府村、凤尾一带,面积5.9 km2。
地貌为中山区,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现有地质灾害隐患3处,以工程地质条件差,修路切坡,削坡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主,隐患点稳定性差,严重威胁村民房屋及道路交通。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
①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1)
分布于县境西北,金罗镇、宁乡镇及下枣林乡,面积97.47 km2。
地貌属梁状黄土丘陵区,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现有地质灾害隐患1处,以建房、修路切坡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主,隐患点稳定性差,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2)
分布于县境西下枣林乡及暖泉镇,面积102.65 km2。
地貌属梁状黄土丘陵区,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现有地质灾害隐患1处,以削坡建窑、修路坡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主,隐患点稳定性差,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③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B3)
主要分布于209国道、340省道及薛—枝公路沿线,面积41.32 km2。
地貌为山间河谷区、中山区,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为主,现有地质灾害隐患8处,以修路切坡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主,隐患点稳定性差,严重威胁道路交通。
(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
①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1)
分布于县境东北部,涉及金罗镇、宁乡镇及枝柯镇,面积199.41 km2
地貌属溶蚀剥蚀中山区,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内无采矿活动,受自然因素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可能发生崩塌地质灾害。
②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2)
主要分布于县境东部,涉及宁乡镇、枝柯镇及车鸣峪乡,面积322.26km2。
地貌属高、中山区,现状条件下地质灾害不发育,多为林场,受自然因素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可能发生崩塌地质灾害。
③崩塌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C3)
主要分布于县境西部,涉及宁乡镇、下枣林乡、武家庄镇、暖泉镇,面积223.75km2。
地貌属溶蚀剥蚀高中山区,现状条件下地质灾害不发育,人类工程活动较少,人口稀少,多为林场,受自然因素及人类工程活动可能发生崩塌地质灾害。
第二章 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2.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贯彻“五个发展”理念,按照省委“六大发展”、市委“新布局新发展新形象”总体要求,实施“大生态、大发展、大民生”战略,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和“人命关天、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以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础,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应急处置体系,提升全社会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和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为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2.2基本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要取得充分的减灾效果,必须遵照下列原则:
(1)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依据目前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财力,结合地质灾害发育特点和防治工作现状,合理确定防治目标和任务,统筹兼顾、有序推进,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减灾效果。同时进一步完善“属地为主,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地质灾害防治格局。
(2)齐抓共管、相辅相成
强化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逐步充实乡(镇)、村地质灾害专业应急人员队伍,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应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逐步建立地质灾害远程监控系统,配备地质灾害防汛移动终端、应急装备等,着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软”、“硬”实力,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范能力。
(3)问题导向、突出重点
针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薄弱环节,研究解决新常态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使防治工作由全面防范向重点防治转变,将防治重点部署在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或潜在威胁的区域和地段。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按照“预案到村、预警到村、责任到人、有效避险”的要求,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在全面分析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及调查、监测资料的基础上,科学及时地预判地质灾害活动的发生规律,确定相应的有效防治措施,使群测群防、搬迁避让、工程治理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切实防止和减少灾害的发生及其造成的损失。
(5)依靠科技、提力增效
坚持常规技术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着力提高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及应急处置工作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坚决贯彻执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6)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地质灾害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条件下形成的。随着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的不断进行,地质灾害也在不断地发生。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了取得有效的减灾效果,地质灾害防治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2.3规划目标
按照 “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以“力争不死人,尽量少伤人”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目标。最大限度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力争“十三五”期间全面消除大型以上高危隐患点,避免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对灾情险、隐患重、搬迁难的中小型隐患点及时进行排险消灾工程治理,逐步消除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进一步完善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处置体系,基本解决防灾减灾体系的薄弱环节,增强地质灾害防御能力,使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高、受地质灾害威胁程度降低的人数减少33%、每年造成的损失在同等致灾条件下明显下降。规划期末,工程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19处,避让搬迁13处。
(1)近期目标(2016~2017)
①建立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定期调查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定期排查制度;
②健全完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防治和应急处置体系;
③建立县政府负总责,国土资源、建设、交通、水利、安监和气象等有关部门及相关乡镇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的地质灾害防治运行机制;
④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搬迁、工程治理完成16处,使已查明的受灾威胁人数减少1309人;
(2)中远期目标(2018~2020年)
①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避让搬迁完成16处,使已查明的受灾威胁人数减少731人;
②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全面展开;
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力争在防治技术上、预测预报方法上有所突破。
第三章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3.1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3.1.1地质灾害防治分区原则
根据中阳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程度、地质灾害发展预测及人类工程活动特点,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中阳县地质灾害防治划分为重点防治区(Ⅰ)、次重点防治区(Ⅱ)和一般防治区(Ⅲ)3个级别。
3.1.2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重点防治区面积422.32km2,占全县总面积的51.80%。
①金罗镇~宁乡镇重点防治亚区(Ⅰ1)
分布于金罗镇的赵家山、王家坡、另家焉、柏树焉、前王社、于洼、张家咀、庄上、苏村、齐家山、郭家山、青蒿等村庄,宁乡镇枣庄、崔家岭、冯家岭、邢家塔等村庄,乡级公路及村村通等公路段。面积142.81km2,占重点防治区面积的33.82%。
防治重点是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修路、建房切坡形成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
②下枣林乡~武家庄重点防治亚区(Ⅰ2)
分布下枣林乡的郭家山、翟家岭、任家塔、上寺头、青阳坪等村庄,武家庄镇的阳塔、上庄、武家庄等村庄。面积119.15km2,占重点防治区面积的28.21%。
防治重点是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修路建房切坡等形成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③郝家岭~小疙瘩重点防治亚区(Ⅰ3)
分布于武家庄镇的范家岭、赵盘庄、小疙瘩等村庄,暖泉镇的郝家岭一带,面积21.59 km2,占重点防治区面积的5.11%。
防治重点是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采空引起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
④沙塘~乾村重点防治亚区(Ⅰ4)
分布于暖泉镇的王家庄、岳家山、中庄、桔槔等村庄。面积132.87km2,占重点防治区面积的31.46%。
防治重点是修路建房切坡、降雨等形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
⑤落家坡~开府村重点防治亚区(Ⅰ5)
分布于车名峪乡的落家坡、段家坡、开府村一带。面积5.9km2,占重点防治区面积的1.4%。
防治重点是工程地质条件差引发的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面积271.26km2,占全县面积的18.85%。
①下墕头~阳墕次重点防治亚区(Ⅱ1)
分布于金罗镇的下墕头、段墕则等村庄,下枣林乡阳坡、冯家坡、阳墕等村庄,面积97.47km2,占次重点防治区面积的35.93%。
防治重点是修路建房切坡、降雨等形成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
②塌上~任家山次重点防治亚区(Ⅱ2)
分布于武家庄镇的井沟、南垣、塌上、冯家庄等村庄,面积102.65km2,占次重点防治区面积的37.84%。
防治重点是修路建房切坡、降雨等形成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③公路沿线重点防治亚区(Ⅱ3)
分布于209国道、340省道及薛枝公路沿线。面积41.32km2,占次重点防治区面积的15.23%。
防治重点是修路切坡等形成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
④枝柯镇次重点防治亚区(Ⅱ4)
分布于枝柯镇的武家山、天井沟、马家峪、张家沟、韩家山等村庄及340省道路段。面积29.82km2,占次重点防治区面积的11.0%。
防治重点是采矿引发的地面塌陷,修路建房切坡等形成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
面积745.42km2,占全县面积的51.8%。防治重点是修路建房切坡、降雨等形成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
①乖则坡~小西沟一般防治亚区(Ⅲ1)
分布于金罗镇、宁乡镇、枝柯镇。面积199.41km2,占一般防治区面积的26.75%。
②南川河以东一般防治区(Ⅲ2)
分布于宁乡镇、枝柯镇、车名峪乡。面积322.26km2,占一般防治区面积的43.23%。
③南川河以西一般防治亚区(Ⅲ3)
分布于县境中部,南川河以西基岩山区,面积223.75 km2,占一般防治区面积的30.02%。
3.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
3.2.1基础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1)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设
①依托省相关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完成县域范围内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以及重点矿区采煤塌陷区详细调查,为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基础支撑。
②以县(市) 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究致灾地质作用活动程度与社会经济易损程度,分析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建立潜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和社会经济易损性为函数的风险性评估模型,开展县域范围地质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工作,为经济布局和国土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③严格落实评估制度。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编制规划和施工设计的重要内容,切实避开危险区域,按规定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坚决制止“未评先建、评而不用”现象,严防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采煤沉陷区治理和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项目选址时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防止搬迁新址再次遭受灾害威胁。
④适时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排查工作,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机制,对潜在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提出防患措施,对暂时无法治理的隐患点,及时动员群众提前转移到安全的地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巡查机制,切实做好汛期“三查”,并组织开展汛期地质灾害乡(镇)巡查互检工作,以取长补短,有效地促进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
同时加强,违法建设清查整顿,对因违建引发地质灾害的有关监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谁建设、谁负责,谁引发、谁治理”原则,启动问责程序,严查责任单位及责任人,既要积极应对“天灾”,也绝不放纵“人祸”。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完善落实“定人、定责、定时”的群测群防制度,开展专业监测预警工作,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变化,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与水平。
①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县-乡(镇)-村-户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体系,通过建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众为主体的群测群防队伍,加强群测群防的组织领导;通过加大基层监测人员的科技监测能力培训和技能演练,增强群测群防队伍识灾报灾、监测预警和临灾避险应急能力,提高对灾害前兆、宏观动态巡查的监测预警水平。
②专业监测网络建设。按照省厅统一部署,为重大隐患点配备基本的监测预警设备,近期对以居民点为主要威胁对象的3处滑坡、崩塌、采空塌陷隐患点布设专业监测设备实施自动化监测;远期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完成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实现数据、视频和音频的多点同步传输和显示。
③积极落实基层监测人员的相关经费,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人员购买生命商业保险,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一线监测人员发放监测补助,切实保持监测人员的稳定和工作积极性。
④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宣传。借助微信、短信等多种新兴媒体,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播放防灾避险宣传片、设立语音宣传警示杆等多种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社会各界防灾减灾意识。
⑤防治培训经常化。针对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人员、群测群防员及乡(镇)干部等相关人员,着力推进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使用、气象知识、地质灾害前沿知识以及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知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要求县、乡、村三级培训每年不少于1 次,培训人员不少于80人次。
(3)地质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建设
①进一步细化中阳县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的各项工作制度,合理分工,明确责任,重点加强县一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应对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的能力建设;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应急机构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建设。
②充分利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修订完善县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应急预案。要明确地质灾害防灾对象,进行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分析,明确各级预警响应中各责任主体的工作责任与工作流程,基本形成横向到人(监测责任人)、纵向到点(灾害隐患点)的预案体系,增强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③以专业技术支持单位为依托,发挥信息系统作用,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立包括信息速报、分析评估、远程会商、应急处置等内容的应急响应保障体系,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④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⑤完善临灾避险场所建设标准。加强地质灾害应急避险场所标准化建设。在充分利用已有地质灾害避险场所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变化,合理设置新的避险场所,逐步建立县-乡镇-村地质灾害应急物资体系。
⑥应急演练坚持常态化。适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针对重点灾害隐患点开展县级演练不少于3 场次。
(4)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要由防范为主向搬迁为主转变,全面消除大型以上高危隐患点,避免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对灾情险、隐患重、搬迁难的中小型隐患点及时进行排险消灾工程治理,逐步消除中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
①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
结合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统筹安排,对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危险性大的村庄进行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搬迁工作,至2017年,完成3个村庄共540人的搬迁工作。
对于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分步实施,稳妥有序推进采煤沉陷区受损村庄的搬迁工作,以“消除灾害、保障民生、改善环境、节约资源、村矿共赢”为目标,按照《山西省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方案(2016-2018年)》中的相关政策,督促矿山企业按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方案进行治理搬迁。
到2020年完成13个村, 1029人的搬迁安置工作。其中:
2016-2017年完成金罗镇梁家墕村、赵家山村、椿树坪村、苏村、齐家山村;宁乡镇枣庄村,武家庄镇前赵盘村;共7个村庄,731人进行搬迁;
2018-2020完成金罗镇张子山村、舍科村、沈家峁村、椿树坪村;下枣林乡坪咀则村、水峪沟村;共6个村庄,298人进行搬迁工作。
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十三五”期间,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的资金支持,按照整体规划、分期施实的原则,2016-2020年防治工程安排19个,其中,近期2016-2017年治理工程8个,中远期治理工程11个。
3.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投资估算
3.3.1投资估算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投资估算参照近年来我省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实际费用和避让搬迁工程建房的当地造价,结合本规划估算工程量进行估算。
规划期内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估算共计14717万元;其中:
⑴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建设包括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以及地质灾害隐患点核查等工作,经费概算:300万元;
⑵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包括警示标识标志设立维护、专业监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防灾宣传、监测人员培训等,经费概算:450万元;
⑶地质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包括避险场所建设、应急调查、应急演练等,概算:400万元;
⑷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近期(2016-2017年)2667万元;
⑸采煤沉陷区治理搬迁:9000万元;近期(2016-2017)4000万元;中远期(2018-2020)5000万元;
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1900万元;近期(2016-2017)1000万元;中远期(2018-2020)900万元;
3.3.2资金筹措
经常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由县人民政府根据本规划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支持,开展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
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引导矿山企业出资进行采空塌陷区地质灾害恢复治煤。
结合结合小城镇建设、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城乡公路建设工程,对威胁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设施的主管部进行治理,相关经费在建设资金中统筹解决门。
根据,《山西省农村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工作方案》和《山西省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方案》,地质灾害搬迁安置资金由省、市、县和个人按比例承担;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资金,由政府(包括中央、省、市、县)、矿山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
3.4治理工程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地质灾害防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地质灾害隐患区人民群众民心所向工程。本规划的实施,对威胁严重的32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工程治理、避让搬迁,工程完成后,可使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13个村庄摆脱地质灾害的困扰,直接受益人数约3359余人以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2)经济效益
规划期32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共估算投资14717万元,虽然一次性投资较大,但长远考虑大大减少了应急处置、避险等经费开支,同时搬迁后土地可复垦为耕地或林地,在矿区范围内整体搬迁村庄还可以考虑开采村庄下压煤,其经济效益是可观的。
(3)环境效益
规划的13项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工程完成后,治理区人民摆脱了恶劣的环境,生活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变,安居乐业。避让搬迁的村户呈现为新农村景色,为发展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环境条件。
第四章 规划实施保证措施
7.1 行政管理措施
行政管理措施是保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防治工作开展的行政保证,根据山西省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规定,县国土资源局为本县防灾的行政主管部门,县长为本县地质灾害防灾第一责任人,县级行政领导由分管国土资源局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分管局长为重要责任人。
为把防灾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应将地质灾害的防灾工作进行层层分工,从而形成县、镇、村(组)一条线的分级式管理。按照地质灾害点的危险程度及重要程度划分不同等级,划分不同管理单位进行具体管理工作。
(1)县一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组织全县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防灾机构的建立。组织编制每年地质灾害防灾预案,以及汛前、汛期的地质灾害检查工作。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险情、灾情的上报工作。组织地质灾害的救灾抢险工作。负责防灾过程涉及到的防洪、气象水文、水利电力、民政、救灾等的相关部门协调工作。同时对下级乡镇的防灾进行指导,负责解决落实镇一级防灾所需的资金、物质及设备。
(2)镇一级主要负责本境内的地质灾害的防灾工作。即组织本区境内防灾工作,包括组织人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组织危险住房的搬迁工作,组织成立抗灾救灾工作,向县及时上报地质灾害的险情、灾情。
(3)村一级主要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上报地质灾害灾情、险情以及隐情出现时,及时组织受灾威胁范围内村民进行疏散工作。
7.2 技术措施
(1)国土资源局负责全面管理中阳县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查明全县地质灾害及隐患,编制全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对重要地质灾害点进行汛前、汛期检查,以及应急调查等工作;负责建立中阳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监测网点,同时根据地质灾害点的危险程度,按照轻重缓急,对灾害点进行分级管理,划分为县、镇、村三次进行分级管理;负责地质灾害的宣传工作,通过电视、报纸和农村有线广播等传媒,大力宣传地质灾害的普及宣传工作,以及以县、镇、村为单位举办不同类型的学习班,使群众认识了解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防灾措施等。
(2)躲避地质灾害的技术措施:①对受到滑坡、崩塌等灾害严重威胁的住户,按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搬迁,避让地质灾害的危害。②对建设工程项目,或村民新建居住地需进行前期选址调查工作。尽可能避开地质灾害影响区。尤其是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需对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用于指导工程建设。新建矿山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工作。
(3)防治地质灾害的工程技术措施:①对处于变形的危险隐患点进行监测,对危害相对较小灾害点进行简易应急治理措施。如对滑坡体上的地裂缝用粘性土进行填充,并夯实,以减少地表水入渗、减缓滑坡的滑动。②选择区内危害大的重要隐患点进行工程治理。
(4)加强对人类工程活动的管理。规范本区不规范的铝土矿管理。因工程建设如采矿、修路等形成的人工边坡一定要按规范进行放坡,对不稳定坡段进行必要支护措施进行支护,有效控制因采空区硐室顶板冒落而引起地表的建筑物和地面的开裂变形破坏现象的发生。合理堆放人类工程活动中产生的大量工程采矿废石弃碴,避免以因不合理堆放弃碴,形成泥石流、滑坡,再次造成危害。加强植被保护措施,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使生态地质环境向人类有利方向发展。
7.3 资金保障措施
按照地质“灾害属地管理的原则”,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同时,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支持,积极吸收个人、企业对地质灾害的防治资金。偿试建立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进一步落实“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因采矿、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设施的主管部门进行监测和治理负责治理;探索建立新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筹资渠道。
为了把防灾工作落到实处,防灾资金按防灾工作的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进行落实。防灾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挪作他用。资金必须设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管理,同时接受上级及社会的监督。
7.4 抢险救灾措施
灾害一旦发生,就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抢险救灾措施,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必须作好以下工作:
(1)首先从县、镇、村都应成立抢险救灾工作小组,灾害发生或出现预兆时,即时赶赴现场,有组织、有领导地组织抢险救灾。
(2)对区内可能产生危害的隐患点,都应建立防灾预案,确定监测方法,报警方式及报警人、疏散路线以及组织形式等应事先确定。
(3)建立有效通讯网络,是实现信息快速传递的必要保障,也是为保障灾害查明发展趋势,以及应急对策措施,救灾物资等快速准备到达的前提,以及救灾工作得到各方面的支援、帮助的前提。
7.5 法律法规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政府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地质灾害多发区要进一步加强领导,把防灾责任落到实处。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对全县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建设、水务、交通、铁路和旅游等部门应当在部门职责范围内协助做好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对威胁工程建设、水利设施、公路、铁路、旅游景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其设施主管部门自行监测预报并组织治理;气象、农业、民政等部门依照各自的职责,积极协助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2)突出“以人为本”,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把重点建设工程所在地和人口密集区以及威胁学校的地质灾害隐患作为预防重点,因地制宜,有效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农村的地质灾害防治以居民搬迁为主。威胁城镇或重点建设工程、重要风景名胜区安全的地质灾害在加强监测预报的同时,要有计划地进行工程治理。对出现地质灾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区域和地段,县人民政府应及时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在边界四周设立警示标志,禁止一切有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活动,并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进一步搞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人为活动,避免人为诱发地质灾害。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工程建设,编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新建矿山都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要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费用和责任。
(4)完善各项制度,增强应急反应能力。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家突发性公共群体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完善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加强汛期24小时值班和巡查工作,发生灾险情,要及时上报,并迅速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积极组织应急调查和抢险救灾,防止灾情扩大。
(5)落实经费,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各级政府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日常管理、应急调查、监测预报、应急抢险救灾和治理,要安排一定的专项工作经费,列入预算,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常开展。
7.6 宣传培训措施
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以《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及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实施意见》等为重点的法律法规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培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培训工作要面向乡镇干部和基层责任人以及监测人,要加大地质灾害执法监督力度,督促责任主体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防止人为诱发地质灾害,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第五章 附 则
(1)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文本、编制说明、附表、附图等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2)本《规划》经中阳县人民政府发布后开始实施。
(3)本《规划》由中阳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4)本《规划》五年修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