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吕梁市数字政府建设规划
(2023-202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吕梁市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3-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吕梁市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3-2025年)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山西省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3-2025年)》(晋政办发〔2023〕82号),结合吕梁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建设成效
1.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搭建“一朵云、一张网、一平台、一系统、一城墙”的数字政府框架,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数字政府建设领导小组,确立了由市政务信息管理局、市数字政府服务中心、专业建设运营公司组成的数字政府建设模式。印发了《吕梁市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吕梁市2021年数字政府建设行动计划》《吕梁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应用管理办法》等文件,推动政府决策更科学、社会治理更精准、公共服务更高效。
2.基础支撑更加稳固。建设多云管理平台,整合“天河政务云”和“华为政务云”为一朵“吕梁政务云”,推进新建系统全部上云、存量系统逐步上云。电子政务外网覆盖全市13个县(市、区)的乡镇(街道),节点总数超过800个。我市现已建设数字政府服务管理平台,引入统一身份认证、短信发送、接口调用、敏捷开发、数据展示等能力,为政务信息化项目集约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部署了网络态势感知、入侵防御、集控探针等安全设备,通过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多维联动、立体防护”的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3.共享水平不断提升。为保障我市数据共享工作持续推进,印发了《吕梁市政务信息管理局关于印发吕梁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通知》《吕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吕梁市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的行动方案的通知》。目前,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已与省平台完成对接,上线了3765条政务数据资源和4265政务数据资源目录,发布了3批共计4823项政务数据共享清单,调用数据388万次。
4.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目前平台可提供1640项政务服务事项,其中审批服务事项1071项、可网上办理1071项,公共服务事项567项、可网上办理172项,可制发电子证照92类,“一件事一次办”套餐发布198项可线上办理,平台注册用户达到2941.5万人,累计办件量达到11.27万件,制发电子证照31.87万个。
5.各类应用不断涌现。先后建设市级领导驾驶舱、协同办公系统、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建设吕梁通城市综合体,致力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应用,打造包括政务服务、公共服务、便民服务、旅游资讯等信息为一体的城市综合性服务平台,提升普惠性服务向企业和群众的之间延伸。在全省率先建设吕梁政企通(政策兑现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惠企政策“找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一站式服务。2022亚太智慧城市发展论坛上,获评“2022中国领军智慧城市”荣誉,吕梁政企通入选2022年营商环境创新发展典型宣传推广案例。
(二)存在问题
1.统筹规划还不够合理。数字政府统筹管理存在部分部门认识不强、不够重视等问题,“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依然突出。现有资金投入和人才储备不足,无法适应数字政府建设的高质量要求,数字政府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2.基础支撑能力亟待深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仍显不足,集约化建设水平不高。部门专网依然存在,政务外网和政务云保障能力需整体提升,非涉密系统整合上云率较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的深度广度不够,网络和数据安全体系不健全,责任边界不清晰,协同联动有待加强。
3.融合共享应用还不充分。数据汇聚难度大,数据质量问题较为突出,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亟待提高。同时,政务数据共享程度低,在数据应用方面存在数据供需精准对接困难、应用场景覆盖面不足等问题,数据要素的价值尚未充分激活,数据治理能力还有待提升。
4.数字履职能力仍需加强。跨部门、跨应用的协同系统建设相对比较薄弱,业务、系统和数据的壁垒仍未完全打破,分散化、碎片化的治理现象仍普遍存在,精细化、智能化、协同化的政府履职平台系统和保障尚需提升。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数字政府建设全过程,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确保数字政府建设有效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所需为立足点,解决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以数字技术应用和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推动企业群众关注的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让数字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美好期盼。
坚持整体协同。牢牢把握数字政府整体布局,统筹数字政府规划、建设和管理,市级统筹规划,县域协同,共建共享,实现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应用支撑体系集约化、一体化推进。
坚持数据赋能。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数据治理、数据赋能,促进数据依法有序流动。
坚持安全可控。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大信创产品应用力度,切实提升云网、数据、系统、应用的安全管理与防护能力。
(二)建设目标
到2025年,数字政府标准规范、基础支撑、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制度规则、人才培养、安全保障、考核评价等体系更加完善,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决策和管理服务,政府履职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生态环境数字化取得重要进展,充分发挥数字政府建设的引领作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主要指标(到2025年)
指标1:“免证办”事项办事率达90%;
指标2:无差别受理和同标准办理事项办事率达100%;
指标3:7×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街镇覆盖率达100%;
指标4:“双随机、一公开”覆盖率达80%;
指标5:行政村电子政务外网接入率达100%;
指标6:政务数据共享需求满足率达95%;
指标7:国产化政务云平台部署率达80%;
指标8:网络安全事件及时整改率达95%。
三、构建集约高效数字政府支撑体系
(一)强化政务云平台支撑能力
持续提升政务云平台的支撑能力,为各类业务应用提供安全、稳定、可靠、按需使用、弹性伸缩的云资源能力,加快推进各级各部门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向政务云平台迁移。加强政务云精细化管理,提升云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优化云服务流程,增强对云资源的监测分析。加强云容灾备份体系建设,对连续性、稳定性较高的重点业务提供灾备支撑服务,保障各类应用的安全运行。
专栏1 政务云优化升级工程
政务云平台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政务云平台的升级优化,持续提升政务云平台的服务能力和云资源的利用率。基于全省信创云“1+3+11”整体布局,搭建市信创政务云平台,建立健全信创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数字政府信创适配测试中心,推动吕梁信创云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按需调配、即需即用、有效共享。完善政务云管理平台功能,不断提升政务云平台的运营服务与应用,实现对政务云平台规范化统一管理与在线运行监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政务云服务目录,加强PaaS云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容灾备份应急保障机制,确保政务云稳定安全可靠。(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二)提升网络支撑能力
按照“一网双平面”的架构,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电子政务外网,推进实现市、县电子政务骨干线路达到千兆。提高电子政务外网移动接入能力,拓展电子政务外网服务功能和覆盖范围,加快全市电子政务外网IPV6改造,有序推进非涉密业务专网向电子政务外网整合迁移,各地区各部门原则上不再新建业务专网。探索建立按需服务的政务网络服务模式,优化完善电子政务外网监测体系,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管理与防护。
(三)加强重点共性应用支撑能力
基于各行业部门的特色应用创新,不断提升数字政府服务管理平台的能力,优化视频、地理信息、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建筑、重点场所等资源服务功能,统筹推进数字化共性应用集约建设,全面构建集约化的数字政府基础设施体系,为数字政府平稳、快速运行提供支撑保障。
四、构建协同联动的数字政府履职能力体系
(一)构建精准高效的数字化经济运行监测体系
加快推进经济运行数字化建设,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提升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分析、宏观调控决策、数字经济治理、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等方面,全面提升高效化政府运行能力,强化经济运行动态感知,促进各领域经济政策有效衔接,持续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化、预见性和有效性。
专栏2 经济运行建设工程
1.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涵盖企业信息库、金融产品库、融资需求库、融资专家库、金融政策动态库和大数据分析平台,提供信息查询、风险管理、融资对接、银企初步磋商等服务。充分利用“数字政府”数据资源和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维度信用信息画像,精准匹配融资方案,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提高金融服务效能。统计分析金融服务数据,更好掌握中小企业融资动态,做好监管与服务。(市金融服务办公室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2.构建数据业务网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新信息技术与和数据业务网促进实体经济在全周期产业链数字化升级改造,建设完善新型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搭建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制造业企业加快上云用平台,加快内外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打通数据链、创新链、产业链互联互通,提升制造资源和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协作水平。(市工信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二)深化智慧协同的数字化市场监管体系
持续利用数字化技术,不断优化和完善公平公正监管、“互联网+监管”、“一门式”等监管手段,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机制,加快建立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的数字化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重点行业监管制度,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感知、区块链等技术在市场监管领域的应用,提升综合监管协同化水平。
专栏3 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工程
1.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对招投标行为进行全流程的自动监管,实现招投标事前预测、事中监管、事后分析通过对交易过程全量数据分级分类分析,为交易监管提供分析依据,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的公正性、透明性、可靠性。(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2.智慧劳动保障监察。运用大数据归集与统计分析技术,建立全市企业用工与劳动者就业行为信息库,建立劳动保障监察“一门式”服务。通过动态预警与分类分级监管,提高欠薪治理能力,畅通举报投诉渠道,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效能,精准实现对劳动保障违法违规行为的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处置。(市人社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3.企业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构建覆盖部、省、市的“横向互联、纵向贯通、联动更新”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大数据体系,全面、快速和准确地掌握全市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数据,实现吕梁市企业环境信息的可查、可用、可管。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数据价值,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以适应未来企业环境监管的发展需求。(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4.智慧医疗废物监管平台。搭建智慧医疗废物监管平台,替代现行医废手工操作,监管人员对医废收集的流程及时掌握,全程追溯责任人员,提高医废管理水平、规范业务操作、加强防控疾病传播和保障城县安全。利用单据数据信息化、电子化管理,实现医废信息智能管理目标。(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5.市级大健康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的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员人口、医疗资源数据库,充分共享卫生健康大数据资源,为开展跨区域跨机构互认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公卫健康服务提供数据基础,提升大数据对医疗机构和医疗行为的监管能力。(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三)深化创新智慧的数字化协同治理体系
深化“一网统筹”的社会治理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着力提升基层治理、应急救援、农村治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数字化治理水平。实现市域网格化管理,推进社会基层治理精准化,打造市区联动、资源共享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推进应急治理数字化。整合应急业务系统,优化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提高分析研判、决策指挥、社会动员等能力,有效识别和化解重大风险,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专栏4 社会治理数字化建设工程
1.智慧消防应急保障。构建开放共享的智慧消防支撑体系,打造高效运行的智慧消防应急大脑,突出数据赋能和流程再造。以数字化应急预案为主线,围绕事前预防应急处置推演,事中应急响应,事后信息统计、总结评估、应急学习,着力提升企业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减轻政府监管的整体职能。打造集理论知识培训、预案管理战术研讨、仿真培训、总结汇报、战术研讨、战评总结、战例研讨、复盘推演、授课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平台,促进应急救援队伍指挥员的素质提高和应急处置指挥能力的提升。(市消防支队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2.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卫星遥感、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食品安检、仓储物流、市场销售各环节全要素数据库,搭建农业畜牧业智慧生产应用服务系统、仓储物流电商营销应用服务系统、安检溯源应用服务系统,为全市各类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应用服务,为市县政府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撑。探索农村产权交易和乡村数字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提质增效、农村治理高效精准、农民服务普惠便捷,打造省级、国家级的三农现代化协同应用示范。(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3.智慧助医监管。构建基层人机耦合的新型基层诊疗模式,建设智慧助医辅助诊断系统,重点解决基层医疗技术不足、医疗人员不足、资源有限等长期遗留问题,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监管,促进基层医疗系统的改革。(市卫健委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4.智慧治安防控平台。以公安云计算平台和新一代公安信息网为基础,以公安大数据平台为支撑,汇聚整合治安业务数据、互联网数据以及城市物联网数据,实现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推动警务模式和警务机制转型升级,实现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市公安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5.推进数字文旅建设。建设“1+1+3+4”模式的吕梁智慧文旅云平台,即一个文旅资源云、一个文旅大数据中心、三个系统(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系统)、四个行业版块(文化、旅游、广电、文物)。通过采集四大行业板块数据,形成文旅数据池,实现全市文旅行业智能化监督管理、智能化决策辅助、智能化资源整合、智能化文旅融合。(市文旅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6.智慧交通平台。围绕“智慧交通、综合交通、品质交通、平安交通”的总体发展目标,推进数据赋能交通发展,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建设完成数据资源完善、共享、智能的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以及智能化应用,实现吕梁市交通监测预警自动化、辅助决策科学化、决策分析智慧化、行业监管精细化,打造高质服务的智慧交通环境,构建与公安、医疗、气象、应急管理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服务,提升行业治理现代化水平与应急处置能力。(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四)深化普惠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立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健全事项动态管理机制,在“四级四同”的基础上,形成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逐步实现同一政务服务事项受理条件、服务对象、办理流程、申请材料、法定办结时限、办理结果等要素的统一。开展“一件事一次办”,推出更多事项“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便民化,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推进审批模式从“事项办”向“服务场景”转变。
深化政务服务能力。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优化政务服务平台“一件事一次办”主题集成服务功能,2023年底前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一证办所有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以及高频事项“一件事”。完善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等共性支撑体系,提高重点使用场景的应用,全面提升线上政务服务水平。深入优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工作模式,提升12345热线服务效能,实现政务服务的便捷化、高效化。
专栏5 政务服务优化建设工程
1.加快“12345”政务服务热线建设升级。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引用实现智能语音导航、智能坐席助手、智能质检、智能陪练、智能语音回访等功能,提升智能化服务水平,助力12345热线服务效能质变升级,进一步打造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2.“吕梁通”APP优化提升。全面提升“吕梁通”APP平台服务功能,推动市级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接入,创新“吕梁通”服务方式,增强“吕梁通”服务能力,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市大数据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3.一窗受理系统及电子档案系统建设。推行受理与办理相分离、办理与监督评价相分离的“一窗通办”集成协同应用,建设面向市、县、乡镇、村多级联动的无差别受理信息化支撑服务,优化“一窗受理”运行流程。(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提升惠民服务能力。深化企业开办“一件事”改革,着眼企业开办、建设、运营、成长、注销全生命周期,推行企业登记注册“一网通、一窗办、半日结、零成本”,加快打通企业开办全链条,实施企业开办全程网办。全面推行惠企政策“一网兑现”工作,实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直达直享。推进医保便民化,推动优质惠民服务向基层和特殊人群延伸,提升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服务能力,让更广领域更多人群享受数智化服务。
专栏6 惠民服务建设工程
1.推进政企通持续建设。打造全市所有涉企政策“一站式”发布,梳理惠企政策“一张清单”,优化兑现流程,实现“政策找企业”、“免申即享”、“三秒”、“智能审核”、“评价分析”等功能,达到市场主体应享尽享惠企政策、政策资金快速兑现。(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2.医疗保障便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对接省医保平台,拓展移动端信息查询、业务办理服务,统计分析医保数据,形成医保数据分析专题,为吕梁市医保经办服务向基层延伸提供专业的医保便民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医保服务一体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障服务。(市医保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五)深化绿色智能的数字化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推进数字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整合环境信息资源,为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提升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支持。强化生态环境感知能力,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加快数字水利建设,实现水利工程、河道管理、水文水资源、农村水利、水土保持、运行管理等关键业务的信息化应用,构建具有吕梁自然特点的水利专业模型库。推动数字孪生水利示范工程建设,完成数字孪生文峪河灌区先行先试建设任务,提高防洪、生态治理效益最大化。加强森林草原资源监测监管,完善森林草原资源“一张图”“一套数”动态监测体系,提升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智慧化管理水平。
专栏7 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1.生态环境质量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融合国、省控空气站、全市交通空气站、园区空气站、乡镇空气站、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气象数据,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统计预报、扩散溯源模型,实现“技术先进、架构合理、开放智能、安全可靠”全区域大气环境监测数据有效整合和监测全覆盖,推进环境管理精细化、监管智慧化。(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2.数字水利建设。搭建全市水利业务的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水利基础数据、业务管理数据、地理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有效汇聚,建设水利工程、河道管理、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水土保持、运行管理等关键业务功能,构建具有吕梁自然特点的水利专业模型库。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生态保护等问题,搭建水利模型和算法共享平台,整体提升智慧水利的预测预报、工程调度和辅助决策的算法能力,强化水利数字赋能,实现“看水一张网、治水一张图、管水一平台”的目标。(市水利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3.数字孪生水利示范工程建设。按照数字孪生技术要求,构建数字孪生流域平台,融合数字孪生场景、监测感知数据、模型库和知识平台,通过模型仿真引擎实现虚拟工程与实体工程同步仿真运行。积极实施三川河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防洪形势自动分析、河系洪水预报、多模式洪水调度等多项洪水预报调度业务流程,全面提升流域“透彻感知、智能分析、精准四预、智慧调度”能力。构建数字孪生工程,推进BIM在重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全生命周期运用,推进数字孪生文峪河灌区建设,提升灌区现代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市水利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4.林长制指挥管理平台建设。通过物联网感知、地理信息系统、生态资源监测等方式,逐步建立重点区域实时监控网络,及时掌握资源动态变化,提高预警预报和查处问题的能力。融合卫星遥感数据,实现全生态因子的高效率、高精度监测管理,同时实现森林资源统计、防火、病虫害监测、GPS定位、通信指挥、视频监控等功能,提升森林草原资源监管效能。(市规自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六)构建系统高效的数字化机关运行管理体系
构建政府内部一网协同体系,升级现有协同办公系统,推进除涉密事项外,机关内部事项全部网上办,促进协同办公系统向县域应用,解决部门间办事多次跑、多头跑、时间长、环节多、签字烦等制约机关效能的问题。建立健全网上效能监察机制,以“互联网+督查”为重要手段,不断完善督查考核方式,形成闭环运行机制。提升行政决策能力,加强业务流程数据分析,辅助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评估业务运行状况和政务服务效能。推进以金审工程三期项目为核心的数字审计,加大审计数据采集和分析力度,推广大数据审计模式。加快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信息化建设,为退役军人提供精细精准、高效便捷的服务。
专栏8 数字机关建设工程
1.退役军人事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建立吕梁市退役军人标准规范体系,打造退役军人业务管理平台,开展退役军人“一网通办”、“退役一张图”等核心服务,推动“统一、智慧、融合、便捷、可靠”的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数字化转型,促进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七)推进智能集约的数字化政务公开体系
优化政策信息数字化集约公开发布,建设分类分级、集中统一、共享应用、动态更新的政策文件发布平台。发挥政务新媒体优势做好政策传播,积极构建政务公开矩阵体系,形成整体联动的政策信息传播格局,以数字化手段感知政策发布态势,辅助科学智能推送,及时回应群众。
五、构建数据赋能的数字底座
持续增强政府服务效能,激发数字市场经济活力,聚焦数据价值化,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优化良好的数字生态,以数据“聚、通、用”为主线,打造吕梁数字底座,全面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实现政务数据“一本账”展示、“一站式”申请、“一平台”调度,政务大数据算力“一本账”监测分析。
(一)推进数据要素质量的提质增效
加强数据供给能力。全面摸清政务数据资源底数,建立政务数据目录分类分级管理机制,加强目录的更新管理。根据统一标准规范,完善基础和主题库建设,按需接入水、电、气、公共交通等公共数据,按“一数一源一标准”要求,加强数据治理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确保政务数据汇聚整合,有效满足吕梁市政务数据共享应用需求。
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厘清数据提供方、数据使用方和数据管理方在数据治理中的权责关系,强化政务数据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开展多源数据协商、异议核实和数据质量反馈整改,加强技术手段应用,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完善数据治理规则,运用技术手段,开展数据质量多源校核、异议核实,提升政务数据可靠性和可用性。
专栏9 数据质量建设工程
1.持续提升数据共享能力。建设完善人口库、法人库、自然资源、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库,政务服务、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生态环保、信用体系、应急管理、国资监管、经济运行等主题数据资源,完善数据归集、治理、存储、计算、分析、服务等平台能力,加强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级联对接。(市行政审批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2.深化公共数据治理模式。探索公共数据赋能数字政府服务体系,分级、分类、分阶段建设医疗、交通、城市、教育等领域的公共数据,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治理,持续提升数据质量,为数据整合、开放、数据挖掘分析应用提供支撑。(市行政审批局牵头,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配合)
(二)释放数据要素活力,促进数据产业发展
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应用场景开发。建立数据开放机制,利用新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持续释放开发数据价值,重点依次推进数据在智慧医疗、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政务等行业应用,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行业创新服务场景,精准匹配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数字化普惠水平,鼓励优秀应用项目落地孵化,形成示范效应。
深化政务大数据创新应用。归集整合面向应用场景的数据资源,做好政务数据共享应用创新试点和推广,推动开展政务大数据综合分析应用和监测预警分析,探索推进政务大数据在分析系统、分析模型、数据服务、数据产品等方面作用,为多行业和多跨场景应用提供多样化共享服务。
(三)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建立数据产权、数据要素流通、数据授权、数据交易、数据要素治理等制度和政策体系,探索建立基于数据安全保障基础上的有效利用、合规流通的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强化授权场景、授权范围和运营安全监督管理。鼓励数据治理服务商、咨询规划商等新型数据产业,引导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数据要素的场景化落地应用。
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构建政企“共建共治共赢”政务应用大生态,规范行业管理,探索和深化与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企业标准化产品服务等多元建设模式,推动数字政府产业品牌建设,培育壮大数字政府产业生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数字政府网络和数据安全中的保障融合作用,积极探索安全态势监测、风险行为阻断、隐私计算等网络安全新结构,提升数据安全与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内生融合。以数字政府安全体系建设带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加快推动吕梁市数字安全产业生态建设,提升我市数字安全供给能力。
六、构建科学规范的数字政府建设制度体系
(一)完善数字政府建设管理机制
市政府统一规划,归口管理。牢牢把握数字政府整体布局,加强纵向工作指导和横向工作协调力度,健全与区县和部门的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指导各地各部门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形成市级统筹建设管理体制和市县协同联动机制,构建“统一领导、上下衔接、运作高效、统筹有力、整体推进”的数字政府建设组织管理机制。
(二)建立健全标准规范
参考国家、省及行业相关标准,建立务实有效的数字政府标准体系,提升数字政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1.基础设施标准。围绕政务云平台、电子政务网络等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管理,建立数字底座、政务云平台、统一电子政务网络等标准。重点完善国产政务云系列标准,包括国产软硬件产品集成标准、系统适配标准和系统迁移标准等。
2.共性支撑标准。建立公共基础支撑、应用开发共性组件、应用系统平台接口、应用系统技术要求等标准,编制共性支撑平台技术对接规范、基础库主题库建设指引、运行维护指南、安全防护基本要求等技术标准,从功能、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容灾设计等方面制定数字政府建设的质量标准。
3.政务服务标准。参考国家政务服务政策标准,全面完善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打造涵盖政务服务提供、政务服务保障、政务服务评价及改进标准体系于一体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
4.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标准。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项目决策、项目审批、建设应用、运维管理、绩效评估等标准规范,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完善数据管理相关制度
重点围绕政务数据管理、技术平台建设、数据授权运营等方面推进政务数据标准规范编制。编制政务数据目录、元数据标准、数据分级分类、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等政务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为数字治理建设奠定基础。建立公共数据确权、登记、评估、定价的相关办法,保障公共数据供给、开发、交易、利用等相关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持续打造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全方位全流程安全可控、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
七、构建可管可信的数字政府安全保障体系
(一)强化安全管理责任
落实国家和山西省网络安全管理有关规定,把安全和保密贯穿于数字政府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强各级主管部门和网络安全管理部门的协同联动,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动建立数字政府安全评估、责任落实和重大事件处置机制,强化对参与信息化建设、运营企业的安全监管责任,确保政务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边界清晰、职责明确、责任落实。
(二)落实安全制度要求
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网络安全标准等制度要求,深入开展定级备案、测评整改和自查等工作。建立健全数据归集、治理、共享、开放、授权运营、安全管理等制度规范,完善政务数据安全运行管理体系,强化内部人员、运维运营人员与外包单位的数据安全管理。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密码技术、产品和服务,建设数字政府密码基础支撑体系。有序开展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工作,定期开展网络安全、保密和密码应用检查,提升数字政府领域安全保护水平。
(三)提升网路安全保障能力
明确政务数据体系安全保障相关组织管理机构及其职责边界,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运维运营工作机制,逐步推进安全技术手段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密码保障系统,形成覆盖政务云、网、数字底座、政务业务应用的安全保障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市云网态势感知平台,健全动态监控、主动防御、协同响应的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加强安全态势的主动监测、智能感知和威胁预测,实现从被动保护安全体系向主动防控安全转变,提升网络安全主动防御能力、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处置能力。
(四)提高自主可控水平
积极开展基础软硬件设备国产化适配工作,强化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应用,提高供应链安全水平。统筹推进信创云建设,到2025年底前逐步实现各级、各类政务云平台对接整合、纳管共用,强化云安全保障工作,提升云安全可靠自主水平。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经费保障
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加大对数字政府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市级政务信息化建设各类资金,规范数字政府项目预算和经费管理,支撑开展我市数字政府充分发挥资金效益,实现数字政府建设最大化。积极探索企业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等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数字政府基础设施领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凝聚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建设。
(二)强化人才保障
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各级政府机关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学习培训内容,针对性培养数字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着力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和数字素养。鼓励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点企业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打造一支熟悉政策业务、掌握大数据管理技能、适应数字政府建设的专业化队伍。
(三)强化考核评估
建立数字政府建设评估体系,重点分析和考核统筹管理、项目建设、数据共享开放、安全保障、应用成效等方面情况,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建立科学的数字政府建设绩效考核评估机制,强化建设管理、监督考核、投资评价、结果通报,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用。
解读链接:【图解】市审批局关于《吕梁市数字政府建设规划(2023-2025年)》的解读
政策咨询:市审批局 政务信息管理科 8487706